??每天都在被投訴、被謾罵、被批評、被責罰中度過……章大海的講述令人窒息。
??長期遭受“職場霸凌”的過程,地產職業經理人章大海全記錄在了一份字數達8200余字、厚達17頁的民事訴訟狀里。
??這起即將開庭的侵權責任糾紛民事官司,源于2023年10月份開始的一次銷售事件:海口某回遷商品房項目有2000多個車位存在銷售困難,項目開發企業決定引進第三方機構進行代理銷售。
??針對2000多個車位的銷售難題,項目開發企業與代理銷售機構決定采取“只售不租”的方式處理,但該項目銷售經理章大海認為該營銷方式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,提出了反對意見。
??后期,這一營銷方式引起了此前租賃車位的大量購房人投訴,并引發當地執法部門介入調查。
??按照章大海的說法,這一事件后,他就像一個乒乓球,每天在公司、投訴人及執法部門之間來回被拍打:公司要求不改變“只售不租”的營銷方式進行“整改”,大量的群眾投訴下執法部門要求企業“立即整改”。
??“這個壓力就給到了我的頭上。”章大海稱,他的意見不僅沒有被采納,反而遭受他人的排斥、謾罵和羞辱等“職場霸凌”,來自各方的壓力和打擊使得他內心崩潰。2025年2月,章大海被當地一家三甲醫院精神心理科醫生診斷出“重度抑郁”“創傷后應激障礙癥”等心理健康問題。
??一怒之下,章大海將3家企業訴至海口市龍華區人民法院。該起侵權責任糾紛一案將于10月初開庭審理。
??“這種情況十分普遍。”記者就“職場霸凌”話題,以小調查問卷的形式采訪了近30名房地產職場人士,絕大部分受訪者表示“遭受過霸凌”,處理方式大多選擇了“隱忍”。
??“‘職場霸凌’常被誤認為‘正常職場摩擦’,實際上并非如此,情形嚴重可能構成犯罪。”資深律師鐘敏認為,“職場霸凌”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,近年來,此類案件逐漸增多背后有深層次的現實原因。國家心理治療師姚乾坤認為,遭受“職場霸凌”心理創傷后,更多的是靠“自我救贖”,必要時尋求外部支援。
??被“職場霸凌”的地產職業經理人
??“原告(指章大海——記者注,下同)就像一個‘乒乓球’一樣,在公司內外被來回的拍打,公司要求原告在不整改違法違規行為的前提下解決問題,投訴人(購房人)和政府行政部門要求原告立刻整改違法違規行為,而原告卻只能被夾在中間承受著看不到盡頭的折磨。”
??在一份字數達8200余字的民事訴訟狀中,章大海如是敘述自己被“職場霸凌”的經過。
??章大海是某房企13年的老員工,也是該房企海口某回遷商品房項目的銷售經理,目前仍在職。
??按照章大海的敘述,2023年,該回遷商品房項目2000多個車位銷售遇到了困難,在其提議下項目引進第三方代理銷售公司,以期實現公司車位銷售目標。
??2023年10月開始,章大海與第三方代理銷售公司、自己所在的項目公司等負責人,針對車位通過“以租代售”進行銷售的方式產生分歧。章大海認為車位“只售不租”涉嫌違法違規,希望項目公司和銷售代理公司予以糾正,但沒人理會。
??后期,這一銷售方式引起了大量購房人投訴,當地執法部門介入調查。
??一邊是公司要求章大海在不改變“只售不租”營銷方式的前提下進行“整改”,另一邊是大量購房人的投訴及執法部門要求他立即整改,夾在其中的章大海左右為難,心力交瘁。
??雙重壓力之下,章大海與銷售代理公司、項目公司等相關負責人在工作上發生了“摩擦”。章大海還羅列了一系列證據,稱其遭到了他人的架空、孤立的打擊,以謾罵、羞辱的方式摧毀他的自信和尊嚴,他每天都在被投訴、謾罵、批評、責罰中度過。
??章大海在訴訟狀中稱,“這種內外夾擊的持續傷害,讓原告感覺像身處煉獄,永遠看不到盡頭。身陷泥沼,卻永遠也靠不了岸。每天一睜眼就有一種要窒息的感覺,甚至電話一響就會有腦袋炸裂的疼痛。在此期間原告的身心遭受了難以想象的不可逆的巨大傷害,身體也開始出現問題,失眠多夢、心律失常、眩暈氣短、食欲不振等問題也相繼出現。”
??2025年2月25日,章大海前往當地一家三甲醫院就診。
??其中,一份門診病歷顯示診斷結果為“抑郁狀態”,其他幾份精神心理科專項測評顯示“重度抑郁”“創傷后應激障礙癥”等心理健康問題。章大海認為,這些心理健康問題都是其長期遭受“職場霸凌”造成的。
??今年4月份,章大海一紙訴狀將該銷售代理機構、項目公司等告上法院,要求相關方面賠禮道歉等。中國房地產報記者了解到,該起侵權責任糾紛一案將于10月初在海口市龍華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。
??記者還了解到,在此前,章大海曾以“名譽侵權”訴由,將上述單位及個人訴至法院。后經人從中斡旋,章大海在庭審前撤訴,但其提出要求,各侵權人要作出書面道歉。“時至今日,我尚未收到相關侵權人的書面道歉。”章大海告訴記者。
??“職場霸凌”很普遍,大多選擇隱忍
??章大海表示,他之所以忍痛也要通過法律討回尊嚴,不僅僅是為了自己,也希望更多職場人敢于對“職場霸凌”說“不”。
??最近,記者以調查問卷的形式,向近30名地產職場人士進行了“你是否遇到過‘職場霸凌’”等話題的簡易采訪。
??在上述問卷式采訪中,除了5名職業經理人明確表示自己沒有“遭受過霸凌”外,其他職場人士均表示“遇到過”“很普遍”等情況。
??“在房地產行業,‘職場霸凌’情況很普遍,只不過很多職場人士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。”海南某房企職業經理人林先生告訴記者,以房企為例,雖然各個崗位分工明確,各司其職,特別是在營銷口線上,上下級“等級”分明,普通銷售人員對銷售經理是絕對的服從,銷售總監對銷售經理又是絕對的權威。
??“銷售總監說晚上有重要客人,讓你去陪客人喝酒,是沒有理由拒絕的。”一名已離開房地產行業的受訪女士告訴記者,她之前在海口、三亞多個項目樓盤從事置業顧問工作,“我以為晚宴有重要客戶,結果是銷售總監的幾名大學同學從外地過來。”
??該女士還告訴記者,個別銷售總監或銷售經理,有時還會對女性銷售人員提過分要求,“他們隱晦提出的那些要求,我真的難以啟齒。”
??“在一家房企干3年以上就是老員工了,許多員工離職的原因有一些是‘干得不順心’‘與領導或同事關系難處理’。”林先生告訴記者,房地產行業不僅高強度,人員流動性也很大,特別在營銷口線,“行業存在的這種問題,確實要引起全社會的重視。”
??“銷售人員搞經理,給總監‘挖坑’;銷售經理搞總監,給總監‘挖坑’,這種相互挖坑的情況在銷售圈很多。”海口當地一地產資深職業經理人馬先生告訴記者,還有一些房企老板罵員工罵得特別兇,一般人是接受不了的。
??“職場霸凌”嚴重可構成犯罪
??“近年來,‘職場霸凌’案件逐漸增多,背后有深層次的現實原因。”海南佐宸律師事務所主任、資深律師鐘敏告訴記者,“職場霸凌”絕非“私事”,它既違背職場道德,也觸碰法律紅線,通過法律途徑解決“職場霸凌”不僅是個人維權,更會對整個職場環境的凈化起到積極推動作用。
??鐘敏表示,“職場霸凌”增多的背后深層次原因主要有:經濟環境變化加劇了勞資矛盾,部分企業在壓力下忽視員工權益;企業管理存在漏洞,對內部權力濫用、人際關系沖突缺乏有效干預機制;相關法律對“職場霸凌”的直接界定和約束尚不完善,導致維權時缺乏明確依據。另外,不少勞動者對霸凌行為的危害性認識不足,維權意識較弱,往往選擇隱忍。
??那么,在職場中,辨別“職場霸凌”的“紅線”是什么?鐘敏認為,“職場霸凌”常被誤認為“正常職場摩擦”,其實它有幾個明顯的特征——
??首先看持續性——霸凌行為不是偶然發生,而是長期、反復出現,比如持續數月地針對某個人的排擠;
??其次是權力不對等——實施者往往利用自身優勢,比如職位(上級對下屬)、資歷(老員工對新人)或人際關系(小團體對孤立者)壓制對方;
??再者是行為多樣性——手段可能包括言語攻擊(如公開辱罵、貶低)、行為孤立(如故意不配合工作、排除在團隊活動外)、制度性剝削(如不合理的超負荷工作、無理由調崗降薪)等;
??最后是損害性后果——這些行為會實實在在傷害受害者,比如導致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、影響職業發展(如被剝奪晉升機會),甚至造成失眠、心悸等生理不適。
??“從道德層面看,它破壞了相互尊重的職場文明;從法律層面講,它侵犯了勞動者的人格權,也違反了勞動法律法規。”鐘敏稱,“職場霸凌”可能違反《民法典》中關于名譽權、榮譽權的規定,或《勞動法》《勞動合同法》里保護勞動者人身權益的條款;情節嚴重的甚至可能觸犯《刑法》,構成侮辱罪、尋釁滋事罪等刑事犯罪。
??鐘敏律師也為職場人士應對“職場霸凌”提出“四步走”建議:及時固定證據、向公司正式投訴、通過法律途徑追責、關注身心健康。“長期遭受‘職場霸凌’可能導致心理創傷,建議及時尋求心理咨詢,必要時就醫,相關的診斷記錄、醫療費票據可作為‘損害后果’的關鍵證據。”鐘敏建議稱。
??國家心理治療師:穩定情緒,尋求外援
??對于“職場霸凌”后的心理創傷問題,記者也采訪了海南省安寧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、國家心理治療師姚乾坤。他向記者表示,面對“職場霸凌”引發的心理問題,核心是“先穩定情緒,再解決問題,必要時尋求外部支持”。
??針對章大海等因遭受“職場霸凌”而心理受到創傷的患者,他建議首先“優先處理情緒,避免內耗”。即停止自我歸因,明確“霸凌是霸凌者的問題,不是你的錯”,不要反復糾結“是不是我不夠好”,避免自我否定,給自己“貼標簽,戴帽子”,加重焦慮、抑郁。
??患者建立情緒釋放渠道:每天留30分鐘做“情緒出口”,比如寫日記梳理感受、運動(跑步、瑜伽)釋放壓力,或和信任的朋友傾訴(不建議向同事透露,避免信息擴散)。設定“心理邊界”:霸凌發生時,若無法當場反駁,可在心里暗示“這是對方的惡意,與我無關”,避免被對方的負面情緒裹挾;下班后主動“切割”工作,不反復回想霸凌場景。
??其次,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,避免心理問題惡化。心理支持:若出現持續2周以上的情緒低落、焦慮、注意力無法集中,及時聯系專業心理咨詢師,通過認知行為療法,臨床催眠等調整心態,避免發展成抑郁癥、焦慮癥。
??外部援助:撥打海南省心理援助熱線12356獲得即時支持;若公司不處理或包庇霸凌者,可向當地勞動監察部門投訴,或通過法律途徑維護權益,減少“無力感”對心理的傷害。
??第三,長期心理建設,不被霸凌定義自我。聚焦自我價值:每天花5分鐘記錄“當天的小成就”(如“今天高效完成了XX工作”“拒絕了對方的不合理要求”),強化自我認同,增加自我效能感,避免被霸凌者的負面評價影響。
??規劃退路:若職場環境無法改變,開始更新簡歷、拓展外部機會,明確“離開不是逃避,而是選擇更健康的環境”,減少“被困住”的心理壓力。
??(受受訪者要求,本文章大海為化名)